台灣豎琴之父,土法『煉琴』有成本文轉載自【世界日報】豎琴常和天使等柔美的形象聯想在一起,不過李家一家三個大男人,都是豎琴的愛好者,而且爸爸李武男為了在台灣土法煉「琴」,當年還拆了一代償把10幾萬元的豎琴來研究。兒子李哲藝記得,半夜常常聽到「ㄆㄤ」的一聲,原來是自己組裝的豎琴斷裂了,在失敗了幾十把之後,才打造出第一把「Made in Taiwan」的自製豎琴。 豎琴家、宙斯愛樂管酒店經紀弦樂團音樂總監李哲藝的父親李武男,本來是小提琴老師,有一天在一場音樂會上聽到豎琴的音色十分著迷,後來在樂器行中看到一架「奇怪」的樂器,撥弄間,才知道心中反覆迴盪的音符就是豎琴。李哲商務中心藝說,當時父親到處打聽,只要知道有人在國外學過,就拜師學藝。 積蓄全投入 拆琴研究 不僅學,還想把美妙弦音分享給更多人,但因為早年豎琴都從國外進口,價格跟一台平台鋼琴一樣,動輒10幾萬膠原蛋白元,一般家庭根本負擔不起,於是李武男決定自己研發,降低成本。 那時李武男把教學生拉小提琴的學費、以及存下來的積蓄全都花在豎琴上。為了弄清楚豎琴的材料、工法、結構,還不惜成本特別拆了吳哥窟一台豎琴來研究,因為自己沒有木工方面的知識,就請來懂木工的裝潢師傅討論,當時李哲藝也幫忙裝弦、彈音,完全是自己摸索。 最怕半夜聽到ㄆㄤ一聲 「那時我家地下室、車庫堆了幾十把失敗的豎琴吳哥窟」,李哲藝說,因為琴弦的張力高達一千多磅,木造的琴身若承受不住壓力就會斷裂。「半夜常常聽到ㄆㄤ一聲,就知道沒救了」。 有一天一覺到天亮都沒聲響,父子起床後半信半疑的去查看,發現豎琴租房子結構完好如初,「繼續放了一個月都沒事,就知道成功了。」抓到結構的訣竅,再漸漸改良音色,整個過程花了好幾年之久,終於李武男在1976年創立了台灣第一家的豎琴專業製造廠,將豎琴價格降至原先烤肉的一半,並且銷售到世界20多個國家。 父子三人四處跑攤推廣 光是成功打造出豎琴還不夠,李哲藝說,父親還請人開貨車載著三架豎琴,父子三人四處到各地的樂器行、或文化中心表演,這時小小年紀的澎湖民宿李哲藝及弟弟就成了「活廣告」。 李哲藝說,豎琴弦與弦間的弦距很小,女生的手較細小比較適合,男生的大手會「卡在弦上」塞不進去,所以彈奏豎琴的演奏家99%都是女性,恰巧他的手不算大,彈起來租房子剛剛好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w08bwkji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